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锤炼抓落实的四种功夫

发布者:xcb2019发布时间:2019-10-14浏览次数:869

抓落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实践行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探索过程,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抓落实中,须从“敢落实”“勤落实”“善落实”“促落实”四个方面锤炼功夫。

1、强化“敢落实”的勇气担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复兴事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一笔一画将其变为现实,抓落实的过程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任何阻碍,必然会存在着种种困难和困扰。越是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难,越是考验干部、成就干部。然而,今天在一些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办事敷衍、虚浮粉饰、遇事推诿、不肯负责的现象。有些人喜欢强调条件差、历史包袱重、人事关系复杂等客观困难,有人“爱惜羽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会议集体研究,可以马上决策的事项也要按部就班走程序,把严格按程序办事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如此推进工作,看似严谨了、规范了、科学了,实际上不仅延缓了工作进程,甚至贻误了解决问题的良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到难处须放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我们树立了为党的事业勇于担当的光辉榜样。如今,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直面矛盾、动真碰硬,需要共产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难关、蹚新路、出成果,党员干部唯有迎难而上,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才能啃下改革发展路上的“硬骨头”,攻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2、历练“勤落实”的作风意志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至。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抓落实才能产生扎实的成效。

抓落实最见内功,最需定力。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讲落实头头是道,工作却追求形式;有的对一些不能明显体现政绩的工作,一开始还能够铆足劲干一场,碰到困难就开始偃旗息鼓;有的喜欢抓表面工程,看似各项建设指标上去了、整体水平上来了,实则预支发展潜力,透支未来资源,给后人留下沉重包袱。没有真抓实干,不从实处谋划,不向实处用力,抓落实就成了“空落实”“伪落实”。

党员干部只有埋头苦干,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走入一线察实情。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党员干部要察实情、收实效,就要时刻握紧沉到一线的“竹竿”,把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才有可能成为抓落实的行家里手。二是扑下身子谋实事。焦裕禄同志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他靠着自行车和脚板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把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邓小平同志曾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只会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对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紧扣细节求实效。古语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抓落实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最需在“具体”和“细节”上发力,必须克服浮躁心理,坚持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涵养“善落实”的工作能力

狠抓落实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重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所谓“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一块大石头,用手扳它纹丝不动,用杠杆轻轻一撬它应势而起。抓落实光凭一腔热情,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是难以抓实抓牢的。我们有的党员干部有抓落实的决心和意志,也有抓落实的勤劳和奋勉,一天到晚身先士卒、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这是能力和方法出了问题。

要抓好落实,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抓落实的本领,努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预见能力。现实中的矛盾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从事物发展的趋势入手思考工作、处理问题,增强抓落实的实效性。二是创新能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面向全局的,要让宏观的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需在把握政策与寻找对策、理解要求与适应需求的有机统一中找到契合点,创新性地抓落实。只有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抓落实,才能抓到点子上,抓出成效来。三是抓重点的能力。抓重点是指能快速地将各种表面现象归纳总结为结构清晰的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的根本、问题的关键,并确定工作重心的能力。工作领域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党员干部应当能够在统揽全局中找到重点,在工作落实的大局中找到主要矛盾,从解决要害问题、重点问题入手,推动工作的落实。四是动员沟通能力。抓落实仅有党员领导骨干的积极性,不能把身边的人、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就会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团结、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热情,汇聚落实工作的强大合力。

4、夯实“促落实”的制度保障

俗话说,“人叫人干人不干,制度调动千千万”。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制度的导向不鲜明、机制不顺畅、责任不清晰、评价不精准、激励不给力、保障不到位、氛围不浓厚,都有可能导致落实不力。如在抓落实的考核中,我们要的是成效,却过分聚焦在台账管理和痕迹管理上,使下级疲于应付,为留痕而留痕,“结果导向”变成了“过程导向”“痕迹导向”;又如抓落实需要党员干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但是在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下,下级以满足上级绩效评价指标为行动根据,以应付领导的喜好为行动指南,不善声张“造势”的老实人反而不为人知;又如考核目标本身的可实现性不强,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协调,甚至相互“打架”,都是导致基层落实难的原因。

要科学评估考核工作落实情况,充分认识和把握落实工作的规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研究制度、创新制度,提高考核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一是提升考核目标的可行性。“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制度的科学化水平决定了抓落实能力的高低。考核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务实的,要考虑到它的可执行性。管理学中有一个原则,叫“跳一跳,摘桃子”,设定目标要量力而行,但更强调尽力而为。二是加强考核制度的有效性。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既要注重显性业绩、量化业绩,也要注重隐性业绩、质性业绩。显性业绩是通过量化方式较为容易直接显示出来的工作业绩,是抓落实的外在显露;隐性业绩是不易通过量化方式计算、外化显示度较低的业绩,是抓落实的内在修炼。唯有两者并重,才能科学地评估抓落实的真实情况。三是增强考核制度的公正性。要坚持把考核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上,把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形成以实绩论英雄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一切工作、各项成绩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作者:陈弘,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0日 05版)

调查研究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