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思·享】永葆为民初心 抓实主题教育

发布者:xcb2019发布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41

永葆为民初心 抓实主题教育

(校党委书记 兰青)

 

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是开展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南京医科大学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重要一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上下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尤其是深刻把握新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色,始终把维护、保障、发展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以人民为中心”。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思想的一条主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新思想的方方面面。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位列“十个明确”的第三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位列“十四个坚持”的第二条;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取得的巨大成就,贯穿于“十三方面发展成就”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外交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核心要求。“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它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群众路线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李强总理也曾经说过:在办公室看到的是问题,到群众中去都是办法。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条主线。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及实践源头

理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理解其内涵与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在于其先进性。这种先进性在于其指导思想,在于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上高呼:人民万岁。周总理一直佩戴的徽章,上面写着 “ 为人民服务 ” 这五个字,这是周总理对人民的表白,是周总理对人民沉甸甸的承诺,同样也见证了总理一生的信仰。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力推行改革开放,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人民情怀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2.“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了中国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在民生领域,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占全球人口约19%的中国人民。我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约为9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据2022年统计数据,2021年美国医保总体覆盖率91.7%,其中,商业医保覆盖率66.0%、政府医保覆盖率35.7%。这十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2023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1岁,较2019的78.8岁下降近3岁;我国建成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5年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2023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占到全国人口的17%,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在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5724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二大空中网络,谷物中国黄金、手机、汽车、造船量、水泥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生态领域,2021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7年完成美国30年空气污染治理。在管党治党方面,为了人民,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观念淡薄状况,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3.“以人民为中心”凝聚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具有高度相通性。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民本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常用此话告诫当权者。他开启的贞观之治, 为唐朝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从土地革命到淮海战役的胜利,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朝代的更迭是民心得失的自然转换和真实写照。

4.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1953年6月,习近平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从小深受父亲影响。他形容父亲“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不满16岁,习近平即离开北京,到陕北农村插队劳动7年。他把自己称作农民,远离家人,睡窑洞,被跳蚤咬,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什么苦都吃。习近平在梁家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一年后村民吃不饱饭而去逃荒的情形看不到了。1989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到宁德市南漈水利工地参加清沟排障修整水渠劳动。2012年12月底,任总书记一个多月,习近平就走进河北阜平贫困户家中看望,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生活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南京医科大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师生服务保障。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医学知识传授与医德价值引领“双塑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实施本科教育“新五大教学工程”“本科教育振兴计划”。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方向,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我们聚焦教育部新医科101计划(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组织全国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开启预防医学专业改革,推动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建设,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

2.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78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10项。推动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更名为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临床转化应用”医学创新链,形成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疫苗研发“揭榜挂帅项目”,主题教育以来,与泰州人民政府及相关企业反复磋商,以“企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建设模式,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落地实施。新增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泰州医药产业研究院、常州医工交叉研究院(筹),服务地方经济医疗发展,积极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3.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89年的建校史,就是一部服务社会的奉献史。89年来,我们秉持“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精神,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先后在抗美援朝、全国血吸虫防治、对口援疆、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地震、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服务百姓健康的方方面面。临床医疗是医科大学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去年,在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流的附属医院”。主题教育以来,作为党委书记,我带头深入南京、泰州、无锡、常州、连云港等地附院、医疗机构开展实地走访和调研,凝聚发展合力,破解发展难题。胡志斌校长通过“学科查房”方式,走进一附院相关科室开展专题调研,深化医教研协同,推进附属医院内涵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对外医疗援助的方方面面。疫情期间,我们派出数万名医护员工支援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医学生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我们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加对疆、藏、青、陕、蒙、贵、琼等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持续开展“医教西行”“千村万户健康行”建设项目。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组织发起的“心佑工程”项目,累计筛查10万余人次,救助经济困难家庭患儿近1000名,团队入选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我们牵头制定“组团式”医疗援疆标准,连续3届入选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立足南京,不断扩大优质医教研资源辐射圈,新建姑苏学院、常州医学中心、无锡医学中心、泰州临床医学院。凝聚合力,校院、校地融合实现扩容升级,康达学院迁址连云港办学十年,发挥医学特色优势,带动并提升连云港地区医院整体医疗、科研、健康水平的发展,形成科教研互促、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格局。建设“江苏省健康研究院”,7篇决策咨询报告被《智库专报》等内参采用,2篇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在《群众》等权威媒体发文7篇。

做好师生服务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具体落实到学校,就是坚持师生为本,以师生医护员工为中心。学校资源要跟着人才走,行动围着人才转,目标追着人才跑,政策围绕人才制定。要让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要大力推进校园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师生幸福感、获得感。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筹划建设常州校区;优化现有校区功能布局,建成江宁校区青年教师公寓、研究生公寓综合楼,加快推进五台校区学生公寓综合楼项目。我们改造了升级大学生活动中心、田径场、部分学生公寓和医药实验动物中心。我们启动了公共卫生科教综合大楼建设。我们加强大数据治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我们坚持主题教育与九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相结合,启动了校园美化,扩建翻修学生食堂、道路整修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开展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畅通师生诉求渠道,上线“师生诉求处理云平台”,实现诉求“一网通办、快速响应、进度可视、结果可查”,努力将师生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我们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11个学生育人力量下沉一线,打造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这一件件民生工程,一件件民心工程,共同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以师生为中心”。

开展主题教育,以学铸魂是“四学”中首要的、根本性要求。读书班虽告一段落,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一体推进,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指导推动学校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做出更大贡献!


调查研究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