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思·享】踔厉奋发 砥砺前行 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发布者:xcb2019发布时间:2023-06-01浏览次数:49

踔厉奋发 砥砺前行 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冯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9个方面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教育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一是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尺。三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四是始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将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聚焦关键环节、筑牢强师之基,推动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更新理念、顶层设计、问题导向、重点突破,推进新医科建设,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实施一流质保、培养一流人才。

一、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实施新使命三全育人强化工程

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大学工、大思政、大教育”理念,以“本研结合、学团融合、学教联合、职能整合、校院配合”核心,构建学校与附属医院融合的一体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考评体系,打通思政育人“内循环”。

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思政金课”和“思政名师”,建设具有医科特色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配齐配强思政和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基于贡献、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思政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思政工作精品工程、辅导员中青年骨干项目、辅导员高峰计划。强化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招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推进校院两级“青年学习社”建设,实施“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完善以成长导师、本科生导师、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家长观察员、学长、辅导员助理、校友为主体的“九位一体”育人格局。以红心工程、暖心工程、匠心工程、修心工程、同心工程等“五心工程”为引领,打造思政专业化、服务网格化、招就融合化、资助精准化、人武特色化等“五化”目标。

持续挖掘第二课堂育人价值,丰富第二课堂形式与内涵,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健全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育人模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学分认定建立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鼓励校内教师和校外社会力量参与第二课堂建设,并将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新医科一流专业融创工程

持续加大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天元创新班和临床医学天元卓越班的改革创新力度。依托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完善选才育才与分流滚动机制,探索学制和学分制改革,拓宽国际化视野,创新项目化学习模式,重构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开展问题导向学习(PBL)、研究型学习(RBL)、跨专业学习(IPL)等新形态学习范式变革,系列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胜任力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等系列举措,打造学研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态,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未来领军人才。

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交叉融合创新机制,深化专业建设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大力培养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交叉医学专业人才,以及全科、儿科、精神等国家亟需专业人才和康复、养老护理等医养融合型人才。创建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保障体系高效有力的“新医科”一流本科专业新体系,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占比超过50%。

推进产教融合,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加强“实践导师”队伍建设,深化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的教育改革,试点公共卫生专业博士(DrPH)研究生培养,探索“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科教融合,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通过临床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整合校内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课程与创业实践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成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形成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成果孵化的促进机制与平台。构建社团、学院、学校三级创新创业竞赛机制,设立学校创新创业年度大赛,积极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省赛、国赛,持续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101计划”为引领,实施新模式学习社区创建工程

推进核心课程和核心教材的建设,加强自主学习中心(SDLC)建设,进一步升级、整合、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集成式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立基于共同问题、师生互动、同伴互助、知识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学习社区,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师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学习服务。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有机衔接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以信息化引领全新教育生态建设,打造“金课”,大力推进小班化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主发展,激发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计划,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创新智能医学教育新范式。持续推进慕课、教学素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及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共建与资源共享工作,形成征集、整合、交流、共建的良性模式,建成面向教学、内容丰富、动态管理、研教一体的优质教学案例共享网络资源库。进一步整合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优质资源,推进SPOC课程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优质SPOC课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加快建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医学教育云服务体系,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四、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抓手,实施新动能教师发展激励工程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出台建设管理办法,构建本研一体、纵向贯通、全面覆盖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一体化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教学活动。强化临床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建立跨院临床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实施临床能力考官培训认证(CCETC)制度,强化临床教师教学培训考核,完善临床实践教学标准,提高临床理论、见习、实习带教教师准入标准和带教水平;完善临床教学激励政策,加大教学奖励力度,优化临床教师教学职称晋升制度和副教授、教授教学特别推荐程序,将临床教学业绩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奖、研究生带教指标分配等挂钩。

强化师德考核,把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优化专任教师绩效综合评价反馈机制和教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教学激励力度。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管理,严格规范兼职导师管理。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纳入二级学院关键绩效指标(KPI)综合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绩效津贴分配相结合。

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导师制、教学研修制度,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师资国(境)外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建立新教师上岗考核制度和教学末位淘汰分流制。成立区域教师发展中心联盟,探索“新医科”和“医学+”复合型师资培养新模式,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启动优秀师资国(境)外培训基地建设,推动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和交流,提高校内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的国际化程度。

开展“教学研究访问学者”项目,选派部分骨干教师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实施教学研究提升计划,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及其转化的奖励力度,将各级教学相关研究、论文、教材、成果和荣誉等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年度教学绩效考核,对承担重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个人、团队或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和配套经费支持。

五、以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为契机,实施新内涵质量体系锻补工程

建立教学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教学经费稳定增长和绩效考评机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管理,建立共享共用制度。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对全校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充实医学教育研究所专职和兼职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社会组织、教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宽教学研究课题和经费的申报渠道,开展联合攻关与研究。加强国际化教育研究合作,推动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

持续开展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和教学医院认证工作,优化临床和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临床教学资源建设、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力度,校院一体共建医学模拟教育中心(MSC),推进中心资源整合和优化升级,打造医学模拟教育大数据平台,强化模拟教学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国际学习和交流,支持附属医院、教学医院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创建区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示范基地、国家级医学考试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继续推进海外教学医院、学生海外访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和挖掘国际教育资源。

完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和教育结果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监测评价反馈制度,明确各培养环节质量标准和要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毕业去向跟踪机制。建立“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形成性评价制度”,严格评价要求、拓展评价范围、丰富评价方式、规范评价流程、强化评价反馈。适度提高课程考核的难度和广度,强化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全面推行计算机化考试,建立“机考”平台,对接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所有课程过程评价及结果的完整记录和阶段性教师、学生考试反馈记录。

实施“教学管理提升计划”,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化、专业化的教育管理队伍,适应新时期教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培训考核力度,将教学管理队伍纳入全校教师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考核情况作为职称晋升和升职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学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年度绩效评价反馈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继续保持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调查研究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