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我苏网]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 张倩:我会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03-09浏览次数:498

编者按:

  为了支援湖北抗击疫情,江苏派出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个学科医务人员的精锐力量,在湖北保卫战主战场治病救人,用血肉之躯、赤诚之心和精湛医术,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谱写了一首首动人战歌。3月3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信息云技术,联合发布第四批在战“疫”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最美医务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2003年的春天,非典疫情肆虐,医务人员奋起搏击,舍身救人。

一位正备战高考的女孩被深深触动,毅然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成为她的初心。

2011年顺利毕业后,这个女孩如愿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

2015年冬,她和同事挺身而出,在雨夜路边,救助了被车撞倒的行人;

2019年响水事件,又是她第一时间前往救治,坚守到最后一位患者出院;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逆行驰援,奋战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17年,这个女孩用力逐梦,努力坚守,终于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她,就是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ICU主治医师——张倩。

这是我的地盘,必须肩负起责任

213日,张倩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派出了200多人的精锐力量,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

病房一开,三、四个小时就全部收满病患,80%以上都是危重患者,随时会因为病情变化,需要紧急抢救。张倩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就是大夜班。

“张倩遇到问题、困难,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张倩的老师曾这样评价。

病区一共61位重症患者,她需要逐一查看病情,详细了解每个人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原本再熟悉不过的工作,隔着层层笨重的防护服,戴着不便的防护设备,突然变得困难又陌生: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这些感染风险高的抢救动作既要快还要稳更要准,但稍不注意弯个腰或者蹲下来,防护服就会撕裂。有时调整一些仪器参数,手上力度大一些就会不准确,为了精准还要长时间跪在地上调试仪器。

一圈下来,她的身上早已汗湿,护目镜上的水汽凝成一片雾,张倩只有通过摇头来使水雾变成水滴流下来,才不至于挡住视线,同时长时间的站立也让膝盖酸疼难忍,但她没有畏难过。“我的这一层楼,这所有的病人,就是我们的地盘,是我们需要负责的,要肩负起责任的地方。”

后来,为了更好投入救治工作,上班前一顿饭,张倩只吃七成饱,晚上8点接班,中午12点后就不敢喝水了。“少喝水就可以不用穿尿不湿,这样更方便工作。”

由于负责的患者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病情在夜间容易变化快,所以轮到张倩值夜班时,她总会提前出发去医院,和同事们交接班时,一起商量应对突发病情。

召必战,战必胜,刚抵武汉几天,张倩就和同事们写下了“生死时速”——从防护培训到收治病人,用了20个小时;收治61位重症患者,只用了2个小时;稳定住5位患者病情,仅仅用了3天。张倩说:“我会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有信心!”

(张倩的手绘)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可能比药更有用

近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张倩是很多患者们念念不忘的那位“小张医生”,在抗疫中也同样如此。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常规治疗外,她给病人最好的治愈。

前几日,3床的患者周阿姨的情况不太稳定,晚上一接班,张倩就先去看她。

聊天中她得知,周阿姨的老伴儿,就住在同一层楼的轻症病区,一直惦记着周阿姨的身体。于是张倩会提前用手机录下一段周阿姨老伴儿的视频,带到病房,给周阿姨看,让老两口都能安心。

5床的傅阿姨刚刚改为高流量吸氧,但吃不下饭。张倩了解到老人担心住在方舱医院的女儿,还有独自隔离在酒店的小外孙,便一边嘱托护士给老人换上甜味营养剂,一边轻轻拉着老人的手,开导她:“你女儿在方舱就说明她的病情还比较轻,隔离酒店会有人照顾小朋友。他们也肯定很担心你,所以你一定要吃好睡好,然后乖乖吃药。”

张倩说:“老人家其实都很配合治疗,但是心里很焦急,旁边病情比较重的病情发生变化,他们会感到害怕。常常安慰会对病情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比药更有用,多交流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战胜疾病。”

张倩像一个“正能量制造机”,她将自己的乐观传递给患者,也会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

一天,她发现一个年轻的男患者非常着急,不停来问CT的情况。于是张倩停下忙碌的脚步,耐心地告诉他别着急,有好转。当时男子开心极了,藏不住的喜悦,说今天女儿在其他地方出生了,所以特别着急想出院,抱一抱女儿,还把女儿出生的视频播放给张倩看。

暖心的片段、真实而琐碎的日常,“小张医生”像裂缝中的阳光,努力照进每位病患心中。她说:“我能够感同身受,人在生病时的无助。希望我能帮到他们,尽快康复,尽快出院,恢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秩序当中,希望这个城市可以再次健康运转起来。”

有暖暖的“大后方”,我放心去“打病毒”

前方冰冷的ICU里,张倩是患者心中的“小太阳”,而她源源不断的能量却来自“靠谱”的大后方。

217日晚,正是张倩夜班前夕,和家人视频中,父亲随口问到“女儿,硝酸甘油能一直吃吗?”原来张爸爸已经连续一周出现胸前反复疼痛的症状,怕张倩担心所以啥都没说。前几日只要口服“硝酸甘油”就能够缓解,但那天药物却“失灵”了。

考虑到父亲的冠心病史,出于职业敏感,张倩判断父亲可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人在武汉,鞭长莫及,身为独女的张倩急哭了。

你守护大家,我们守护你的小家!张倩的“大后方”——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同事得知情况,立即主动联络到张倩父亲。

救护车上,张爸爸的心率已接近200,随时面临生死考验。到院后,老年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们立刻为其实施了“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幸而一切及时有效,张爸爸转危为安。

一晚夜班结束,张倩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群,看到父亲的留言终于安心了“女儿,我手术顺利,一切都好。你在前方要安心工作,保护好自己。”

 (张倩父母)

除了给力的集体,家人也给了她最足底气:

总是对她无条件支持的丈夫说:“虽然我人不能去那,但是我的心已经跟你到了武汉。”

可爱的儿子把思念和自豪一起融进画里,他稚嫩的笔下,是心爱妈妈的“丰功伟绩”:“医生就是战士,在打病毒,我妈妈是最厉害的战士。”

白衣化作战袍,温暖是你的名字。期盼逆行“暖阳”张倩,早日凯旋!


荔枝新闻记者/朱彤 荔枝新闻编辑/李奕函



调查研究进行时